為什么選擇線上科研?
發布時間:2022-10-21 13:42:31 已幫助:8人 來源:北京集思學院
之前雖然也在實驗室給老師干過活,但是我自己也很清楚,之前的科研經歷太“水”了點,我感覺自己有點像是打雜的。
選擇集思的線上科研還是很直截了當的過程。
可能選擇去美國的學生想要學習CS(計算機科學)的人更多(?),我自己還是更喜歡電子工程。
比如之前的一個項目,是在實驗室做遙感信息處理的實驗,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縮放地圖,補充地圖上的信息。更多的關于深度學習的內容,想想也知道啊,實驗室有那么多的博士生、研究生,導師為什么要讓我一個本科生去做那些更重要的工作呢?
在實驗室從早到晚忙了一周,收獲呢,好像除了更加了解了當地的地貌特征,以及提前給自己找到了畢業論文導師,其他的沒什么很特別的感覺。
從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國內給本科生的科研機會真的非常有限,非常缺少在專業領域自己動手實踐探索的機會,就像我剛剛說的,上邊還有研究生、博士生呢,哪輪得到我去搞高精尖的科研。
所以在大三的上學期,我已經想好去做一個質量比較高的科研項目了,是能夠產出高質量的論文;畢竟以后也還要申請研究生的。
最開始其實是有點“隨大流”想選擇暑研,然后出一篇好一點的論文的。后來自己了解了一下,發現還要先準備考語言,到了實驗室會有適應的時間,加上做實驗啊這些,真正留給寫論文的時間不是很充足,所以就選擇了線上科研。
現在看起來應該是一個很明智的決定。沒選擇暑研,恰好避開了疫情,也真的通過線上科研學到了很多,也有了高質量的論文。后期再去準備考語言跟GRE的話,時間跟心態上都會輕松很多。
其實,我高中很喜歡生物,本來考慮以后去學生物或者醫學的。但是,現實考慮一下,生物專業的不太好,我自己的高考分數不太夠,選擇醫學分數不夠,所以算是“委委屈屈”選擇了工科專業。
當然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動手的感覺,所以也不算是太虧。
之前的學習,更多的是理論,甚至是很早之前、被驗證過的理論,很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理論研究,也很少有動手的機會。當然我自己能理解這種情況,畢竟要先打好基礎;但是我自己并不是非常的滿意這種狀況。
我非常堅定的認為,作為工程師很需要動手、需要嘗試;或者說,經驗對于工程師來說非常重要。
集思這個項目就很好,傳感器設計,而且是心電交互方向,正好結合了我的興趣以及目前的專業;尤其是涉及到心電信號放大的部分,非常有意思。
而且導師也非常棒,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終身教授,專業水平非常高,而且也有很豐富的行業經驗。經常我們有問題的時候,直接去問導師,他的反應就很快,能馬上發現問題在哪,給我們很有用的反饋跟建議。
另外很重要的是,實踐過程。在整個的科研學習過程里,我把前三年學習的模擬電路的知識幾乎都融會貫通了;這種理解不是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真正理解了為什么要這么做。這種從材料的集成--組裝--調試--成為系統的過程,真的特別有成就感。
另外我特別想說說我自己非常感興趣的一個部分,就是腦電交互,雖然這個項目里我暫時還沒有涉及到,只是跟我們的博士助教聊起來過。
腦電交互這個定義,我簡單點說,就是你看我們平時不管用什么智能設備,都是要通過一個強信號來實現的,比如語音啊,手機信號啊這些。
但是腦電交互就是通過腦電波,直接發出信號,不需要任何的中間設備,讓機器直接接收到信息并且執行指令。或者說,也是AI(人工智能)的一個應用場景。聽起來可能有點黑科技,其實這個技術還是有實現的可能性的。目前的難度就在于怎么樣把腦電波的信息放大,然后進行信號的傳輸。
所以這種生物電信號相關的項目,我個人是真的非常感興趣,也學到了非常多。
另外一個需要說的是,關于學術論文的寫作。
我能想象到,如果我不來參加這個項目,可能畢業論文能寫好綜述就算不錯了,做創新那可能還是挺難的。但是這個項目帶給我太多,除了專業的知識跟經驗,還有論文寫作的輔導;尤其是論文的輔導,能夠很好提升我在論文寫作方面的能力。
說實話,這個科研項目還是有點難的(認真)。我每天都在寫作業,經常跟組員一起掛著語音到半夜,一邊吐槽一邊干活,很累。但是收獲也真的是很豐富,學到了前沿的知識跟理論,把之前自己學到的知識全部都實踐了一遍,發現了自己的弱點跟短板,也進行了補充跟提高,尤其是在論文的寫作方面。這種感覺真的是非常好。
做這個科研項目,真的是賺到了。
軟件目前的迭代很快,大概是因為自己不怎么擅長,所以不是那么喜歡,感覺不好玩。我比較堅持認為,硬件才是核心。畢竟只有硬件,才有運行軟件的基礎跟平臺。
或者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吧。
如果過分研究軟件,而忽視了硬件的發展,那對于整個計算機行業來說,就像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明明我們有解決辦法(軟件),但是沒有工具(硬件)。所以你看,硬件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了。
未來還是想要回國來工作。當然一方面是考慮到不能距離爸媽太遠,另外一個考慮就是職業的發展。我家里也是有親人在海外,加上很多的新聞啊,我自己了解到的情況,好像人在國外,很難接觸到核心的技術,人家都不給你看。
所以留在海外的天頂可能就是干到中層,不太可能接觸到技術創新的核心。這個事情對我來說還是很難接受的。
那么綜合考慮到這些事情,我會選擇在海外讀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然后在國外工作幾年,積累一下工作經驗,再回國找工作,類似華為啊這種。我還是想要參與到更多的技術創新,做我們自己的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