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
禮儀:
禮儀其實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
從大的角度看,可以分為生活中的禮儀、職場中的禮儀和一些特殊領域(軍營、海事、宗教等)的禮儀。
具體地看,生活中的禮儀又可分為:家庭禮儀、校園禮儀、社交禮儀等;職場中的禮儀就更為豐富:商界人士有商務禮儀,政界人士有政務禮儀,求職、日常工作、接聽電話、洽談業務都有其具體的、規范的禮儀要求。
甚至令全世界人民激情澎湃、熱血沸騰的奧會也和禮儀關系密切!每一個奧運會主辦國的工作人員都會經歷嚴格的禮儀訓練,國內各大媒體也會將普及國際禮儀意識作為奧運宣傳的重頭戲。
對個人而言,禮儀體現了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還體現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
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與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如何體現自己有禮、有節、有度的修養和風度,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思考。
下面我們來介紹學習一些見面禮儀:
01、握手禮
現代握手禮通常是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同時寒暄致意。如果是男士和女士見面,應該是女方主動伸手,否則男式不應該主動伸手,更不能對女士有身體上的基礎。如果是上級和下級的關系,應該是上級先主動伸手,長幼關系時,應有長輩先伸手行握手禮時,雙線應注視對方,面帶微笑,善意寒暄。握手時,掌心相對,四只手指握住對方,大拇指輕輕扣住,不宜用力過大。
02、擁抱禮
擁抱是西方人常用的見面理解,行禮時,二人相對而立,伸出雙臂,右臂在上,左臂在下,相互擁抱,并以右邊面頰輕輕相互貼面一下。擁抱禮多行於官方或民間的迎送賓朋或祝賀致謝等場合。
當代,許多國家的涉外迎送儀式中,多行此禮。右手環撫於對方的左後肩,左手環撫於對方的右後腰,彼此將胸部各向左傾而緊緊相抱,并頭部相貼,然後再向右傾而相抱,接著再做一次左傾相抱。
03、貼面禮
貼面禮適于在親人或有人之間,陌生人不宜使用,為了尊重女性,只有女性偏過臉頰時,男方才能在能算得到暗示可以行貼面禮。
行貼面禮時,是從右臉頰開始的,不要搞錯,先互相貼一下右臉頰,然后左臉頰,再碰一下右臉頰結束。貼面禮表示的是祝賀和感謝,道歉和寬容,理解和信任。
04、吻手禮
吻手禮是流行于歐美上層社會的一種禮節。
英法兩國喜歡“吻手禮”,不過在英國和法國,行這種禮的人也僅限于上層人士。這種禮節的特點,決定了它宜在室內進行。吻手禮的受禮者,只能是女士,而且應是已婚婦女。手腕及其能上能下部位,是行禮時的禁區。要注意的時,男方在行吻手禮時,嘴唇不能緊緊地親吻女士的手,應以輕輕碰觸,點到為宜。
05、鞠躬禮
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方國家,行鞠躬禮一種非常見莊重的禮節儀式。一班人享受不到,鞠躬禮分為15°、30°和45°的不同形式;度數越高向對方表達的敬意越深。基本原則:在特定的群體中,應向身份最高、規格最高的長者行45°角鞠躬禮;身份次之行30°角鞠躬禮;身份對等行15°角鞠躬禮。
06、脫帽禮
見面時男士應摘下帽子或舉一舉帽子,并向對方致意或問好。若與同一人在同一場合前后多次相遇,則不必反復脫帽。進入主人房間時,客人必須脫帽。在莊重、正規的場合應自覺脫帽。
脫帽禮來源于冷兵器時代,當時,作戰都要戴頭盔,頭盔多用鐵制,十分笨重。戰士到了安全地帶,首先是把頭盔摘下,以減輕沉重的負擔。這樣脫帽就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到友人家,為表示友好,也以脫盔示意·這種習慣流傳下來,就是今天的脫帽禮。
07、名片禮
初次相識,往往要互呈名片。呈名片可在交流前或交流結束、臨別之際,可視具體情況而定。遞接名片時用雙手,名片的正面應朝著對方,接過對方的名片后應致謝。一般不要伸手向別人討名片,必須討名片時應以請求的口氣,如“您方便的話,請給我一張名片,以便日后聯系。”
在涉外活動中,人們也道可在名片的左下角用鉛筆寫上具有一定含義的法文小寫字母,如“pf”(敬賀)專等,或上極簡短的話語,如“謹呈示賀,深致謝忱”等,然后寄送予對方,以示恭賀屬、感謝、慰問、辭行或吊唁等禮。
08、跪拜禮
跪拜禮是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
舊時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
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
跪拜禮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后,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于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后來,用于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09、碰鼻禮
碰鼻禮是新西蘭的最早主人毛利人還保存著一種遠古留傳下來的獨特見面問候方式。
今天在新西蘭居住的毛利人大約有30萬,他們非常好客,對待客人誠摯而熱烈,十分講究禮節與禮貌。
主人與客人必須鼻尖對鼻尖連碰兩三次或更多次數、碰鼻的次數與時間往往標志著禮遇規格的高低;相碰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即說明禮遇越高;
反之,禮遇就低。
10、拱手禮
拱手禮,又稱作揖,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于胸前。
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拱手禮的正確做法是,行禮時,雙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兩手合抱于胸前,有節奏地晃動兩三下,并微笑著說出您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