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活世界的家庭的教育當是“細無聲”的。家庭對孩子的深刻影響,更多的是非言語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習慣等不在言教之中的無形影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家庭教育小升初輔導。
不少家庭教育經(jīng)驗傳授或宣傳給人一個錯覺,似乎那些優(yōu)秀孩子的家長懂得很多,說教很多,很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聲勢,反之則不能稱之為“重視子女教育”,這是一種誤解。一種經(jīng)驗要讓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能依靠語言來敘述,如果過于簡潔別人可能聽不懂。但家庭的教育和影響更多是依靠示范、效仿、養(yǎng)成,依靠家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真正的好家長都不經(jīng)常說教,即使講道理也很簡潔。
有孩子寫作文說:“每天放學一回家,媽媽就像蚊子一樣在我旁邊飛來飛去,‘嗡嗡嗡’的,不想聽又沒辦法。”一個三年級男孩子的作文寫道:“我爸爸有一個缺點就是愛講道理。有一次我不想多做題,爸爸就講了一個晚上的道理,我就更不想做了!”
諸如此類孩子的無奈,需要我們家長反思。家庭教育要說短話,長篇大論不適合家庭日常交流,而且破壞家庭教育“宜淡、宜緩”的氣氛。更重要的是,缺乏和諧安靜,孩子的任何靈感和良好體驗會在家長喋喋不休的叨念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宜淡、宜緩還意味著家庭要重視積累文化底蘊,家庭教育的良好環(huán)境也就在其中,教育的方式也在其中了。在濃濃的文化底蘊中,絕不是生硬制造出的教育場景,家庭教育“因機設(shè)教”,在家庭生活中自然進行。自然質(zhì)樸、典雅博學的家庭,就是好的家庭教育本身,“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說的就是這種寶貴的教育情境。
做家長的由于愿望殷切,或緊張不安,容易把家里的教育氣氛弄得很濃烈,音調(diào)彈得很高,自己則投入了整個心身,早期教育、智力開發(fā)、藝術(shù)熏陶……家長密切注視著孩子的每一個變化,凡有點進步都帶給自己極大的喜悅、無窮的幻想,然后又把各種指標拿來對照,與別的孩子比較,若有某個不足,就趕快教育加碼。
一般來講,有見識的家長往往低調(diào)處理孩子早期的出眾之處,讓孩子感覺自己與其他孩子沒什么不同,更不會用“太聰明”一類的詞去夸孩子,盡力保持孩子成長的自然氣氛。為什么孩子需要這樣的心理環(huán)境和氣氛呢?因為孩子年幼,對于“太聰明”一類的概念并不能正確判斷,不恰當?shù)目洫労腕@喜會擾亂孩子心智發(fā)育的正常過程。
有位母親知道孩子智力測試的結(jié)果“超常”,可她沒告訴任何人,連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也沒告訴。孩子因經(jīng)常被夸獎聰明,回家問道:“他們都說我聰明,媽媽你說我聰明嗎?”這位母親說:“你比較聰明。”隨后強調(diào)說:“學習好不能只靠聰明,要靠努力刻苦。”孩子避免了被異常的氣氛包裹,性情自然淳樸、謙遜羨賢、刻苦勤奮,后來以好成績考上大學,畢業(yè)后獲全額獎學金求學美國,依然恬淡好學。
孩子成長起來需要一個自然發(fā)展的時間表,這個時間順序是人工努力無法改變的,如果有所謂加快很可能只是增加數(shù)量的灌輸,如大量識字、提前計數(shù)等,孩子其他的發(fā)展未必能跟上,這種單一加快認知步驟的做法缺陷很多,并不適合大多數(shù)孩子。
有的家庭教育氣氛弄得太濃重,在于家長忘記了自己做的事情是家庭的教育,而不是去替代學校教育。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孩子各自主要承擔什么責任,怎樣劃分才更合理,理論界還有爭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相互取代是不必要的,也不可能取代,需要的是家庭和學校的功能互補。現(xiàn)代社會絕大多數(shù)家庭還得依賴學校功能,尤其知識、技能、專業(yè)能力方面,家長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取而代之。
有家長擔心學校的弊端會毀了孩子,于是讓孩子脫離學校在家里自學,家長這種意愿看似有些道理,但在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此種舉措并不可取,至少不可能成為絕大多數(shù)家長的選擇。從兒童成長來說,學校的教育功能家庭并不具備,單單同伴這個群體的重要功能家長就無法提供,所以家庭毋須取代學校教育。
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就是有的學校把學生家庭當作學校教學的延續(xù),要求家長每天必須輔導、檢查、簽字,許多老師每天將作業(yè)布置到家長的手機上,家長須按照學校的要求去輔導監(jiān)督孩子的作業(yè)。我問過不少家長,每天為了完成學校的要求平均要花去一兩個小時,甚至更多,家長為此叫苦不迭,又無可奈何。
家校共育要有各自的邊界,家庭教育不能替代學校。對此有幾個問題需要斟酌思量。一是學習本該是孩子的任務,作業(yè)布置給孩子就行,而發(fā)到家長手里就是溢過邊界了,家校合作是各自的教育功能互補,而不是二者的職責混淆。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是給家長減負,針對的就是這種責任旁溢、邊界不清的家校合作。
二是孩子需要在信任中成長,要求家長每天簽字,潛在的含義就是學校的假定是“有罪推斷”,即假定每個學生都不能好好完成作業(yè),除非家長簽字證明。這樣的教育前提是大錯特錯的,每個孩子每天都必須要他人簽字才能證明自己的“清白”,如果這就是我們給孩子們的精神空間,那么這個精神發(fā)育空間何等狹小!從長遠看,那些最重要的品質(zhì),諸如自我激勵、奮發(fā)努力、求知若渴、不斷追求超越自我……都很難發(fā)展起來,更何談成長為精神巨匠,成為大師。這是家長和學校都要考慮的事關(guān)長遠的問題。
了解和檢查孩子功課的家長要卷入有度,應該力求簡潔,不要每天都盤問,每天都檢查,更不能代替孩子做仔細復查。即使學習不夠自覺的孩子,也要鍛煉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長年累月追著趕著總不是辦法,鬧得一大家子都在讀書作業(yè),失去家庭的教育常態(tài)。
強調(diào)家庭教育的氣氛要淡一些、舒緩一些,因為家長的主要任務不僅是督促孩子念書,而且還要用較長的時間去了解和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生之材”究竟適合做什么,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這就需要讓孩子在自然、常態(tài)的環(huán)境中成長。家長念叨似的不停說教、渲染得很濃烈的教育氣氛,都會擾亂孩子成長的自然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