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高考還有不遠啦,2020年的高考時政素材也更新到20期,這是最后一期。查看往期內容,可以點擊文末鏈接。需要打印的同學,復制后在word上右鍵“只粘貼文本”。
1、中青報:尋找溝通中西方觀眾的“理、事、情”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下稱《杜甫》)引起不少國內觀眾特別是青年網友的熱烈關切,該片主持人和導演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歷史學教授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他深度參與的其他作品如《中華的故事》《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等此前同樣被國人追捧和喜愛。
要找到能夠相互感知和理解的“共通性”。杜甫的詩歌及其精神世界在中華文明中歷經千余年依然熠熠生輝,但是如何讓西方觀眾對他們陌生的詩人同樣感興趣?并且讓中西方觀眾同時欣賞和喜歡?伍德有自己的理解。
一個人的故事、情感和心靈世界,往往具有跨時空的共通性。中西文化某些方面能夠實現共通,也在于其間的“理,事,情”。杜甫的偉大,在于其傳世詩歌的形式之美,還在于他具備打動觀眾的那種超越時空和語言的能在不同文化中流轉的“共通性”內容,即對生命疾苦的關注——是生命受困之時的堅韌和達觀,是在自然和天地中感受到的沉郁和壯闊之美。杜甫一生隨唐王朝興衰而起伏顛沛,但是,他對國家的情意、對妻子的愛意、對孩子的歉意、對朋友的誠意,這是人心最根本的共通之“理”。這個“理”,不會因為膚色、人種、民族、國家的差異就有所不同。
杜甫一生所為之事,大多是在困頓中堅持、于險阻中奔波、在無望中努力,他的詩歌中始終充滿了對人間疾苦的關切,對山河的熱愛,對家國的心愿,雖沉郁凝重,但神思飛揚,創造了一個自由且豐沛的情感世界。因而,杜甫既活在歷史中,也活在當下;既活在中國,也活在世界。伍德是在講杜甫的故事,也是在講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
要帶著“溫情和敬意”走進他者的文化。錢穆先生曾主張用“溫情和敬意”對待中國古代文化和制度。細致觀摩《杜甫》和《中華的故事》這樣的題材,我們足以感受到這種“溫情和敬意”。伍德說,我們必須盡可能地讓中國觀眾感覺到——盡管是外國人制作的——這部紀錄片是真實的,這是他們最喜歡的詩人的肖像,他們會贊同也會感到舒服,就像《中華的故事》一樣。
如果制作一部關于外國文化的電影,而這種文化中的人們覺得這部電影不符合他們的感情,也不能觸動他們的心靈,那么整個事情就毫無意義了。《杜甫》及《中華的故事》,其視角、態度和話語,讓中國觀眾感受到“他者”對“自我”文化的尊敬和溫情,也體會到一種友善和真誠。感受到中國人民的溫暖,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比如,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小女孩背誦杜甫的詩歌,就很好地傳遞了這種溫暖,以及古老故事在現實中國的傳頌。
伍德認為,雖然大多數人是通過翻譯來閱讀世界上偉大的詩歌,這比不上通過母語的閱讀,尤其像杜甫這樣在語言、節奏和典故層次上如此成熟、豐富的詩人,但是,偉大的詩人能在不同文化間產生共鳴,他詩歌中的人類心靈世界,在英語文化中同樣非常強烈,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或《兵車行》。
選擇合適、恰切的講述方式和結構。《杜甫》及此前的《中華的故事》都選擇了把旅行、生活文化、風景和遇見與講故事的人融合在一起。伍德像一個尋訪者,踩在中國的大地上,行走在現實與古老并行的路上,用腳步、心思和目光去丈量、打量和思量中華文化的模樣,在中國當代探尋古代中國的文化價值。
通過杜甫當年的實際旅行來跟蹤杜甫的生活故事。在《杜甫》中,伍德從洛陽到西安,從奉先一直到成都,順流而下到白帝城,再到長沙和平江。在實地行走的過程中,切身感知杜甫一生的行走,歷史就此鋪展開來,人物從史書中躍然而出。對于任何一種文明的尋訪之旅,必須是語境化的,如果不能在長出一種文明的土壤中去發現其適宜性和必然性,就無法知曉其文明為何以某種特定形式展示出來。
無論是“他者”視角下的中國題材紀錄片,還是我們關于中國故事的自我敘述,找到可以融通中西方觀眾的“理、事、情”,以及合適的講述者和講述方式,并以溫情、平等和敬意之心來對待,都是優秀中華文化如何實現全球有效傳播需要思考的問題。伍德說,自從數年前的《中華的故事》開始,他一直非常熱衷于拍攝一些客觀并且積極描述中國人民及其文化的電影(紀錄片),所以才有紀錄片《杜甫》的誕生,而伍德拍攝系列中國題材紀錄片持續受到熱烈歡迎的秘密,或許都在于此。
2、人民日報學術隨筆:中國古代的“禮法之治”
俞榮根
中華文明綿延5000多年,積淀了豐富的法律思想,流傳下浩如煙海的法律典籍,成為我們今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資源。汲取傳統法律思想的智慧,一個前提是對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態、性質、內涵等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
經過長期積累,我國學者對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已經取得不少成果。不過,在對我國古代法乃至中華法系的認識上仍然存在一些誤讀。比如,一些研究我國古代法律史的學者認為,我國古代法是一種“律令體制”,即把我國古代法歸納為“律”和“令”兩種法典形式。“律”“令”都屬于“公法”,“律”即刑律,“令”是對“律”的延伸、補充和細化。對“律令法”進行研究十分必要,但不能將我國古代法僅僅歸納為“律令體制”“律令法系”,“律令”并不能準確完整表達傳統中華法系的豐富內涵和特質。我國古代法除形成“律令體制”外,還包括禮典、大量的禮俗習慣法等。這些規范習俗被不少學者稱為“禮法”,并認為由此形成了“禮法之治”。
禮典是指由朝廷編纂、頒布的禮儀大典。早期研究者中曾有人認為:“西人所謂法者,實兼中國之禮典。”意思是說中國古代的禮典,也要納入法律的范疇內。漢代就有《傍章》作為禮典,唐代《大唐開元禮》集禮典之大成,是后世禮典之典范。作為典章制度,禮典也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并蘊含著一定道德規范。同時,幾乎歷朝歷代都會修訂法律。律典是由歷代朝廷編纂、頒布的正式法典。律典以其剛性規則規范人們的行為,維系官僚系統運行,保障社會秩序。《唐律疏議》是傳統律典的代表作。此外,還存在大量禮俗習慣法,主要是指以禮義為旨歸、以禮俗為基礎的鄉規民約、家法族規、村規寨規、行規會規等,這些“禮法”規范著民間經濟、社會活動和生活日用的方方面面。
有學者認為,我國古代社會偏重刑律,而民事法律不發達。實際上,只要存在民間活動,相應的規范就會存在,只是在不同法律文化中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我國古代存在大量禮俗習慣法,其特征是將禮義內容扎根社會土壤,深入百姓心田,成為一種生活的常理、常情、常識,并一代代口耳相傳。我國古代的民事關系基本上依賴這樣的禮法來加以規范和調整。盡管朝代不斷更替,但民間物和債的關系、婚喪嫁娶和祖宗血脈、財產的承繼關系都可以維系而不亂。
我國古代“禮法之治”的形成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夏商周三代之時,夏有“夏禮”“禹刑”,商有“殷禮”“湯刑”,周有“周禮”“九刑”。這一時期可以說是禮法體系的初創階段。春秋戰國至秦代,禮刑分離,也是“律令”發軔時期。漢承秦制,又在法制領域向“禮”回歸。同時,禮典和民間禮俗習慣法都有所發展。不同規范形式有其各自作用領域,并不是只有“律令”在起作用,僅靠“律令”也無法包容所有權利義務關系。我國古代法逐步形成禮典、律典、禮俗習慣法共同發揮作用的模式,其中的禮典、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這樣就形成以禮率律、律外有禮,禮典、律典、禮俗習慣法三者相輔相成的治理格局。
我國古代“禮法”是一個內容復雜的綜合體系。從法律形式上說,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典法和非法典法、中央法和地方法;從法的層級上說,有結構嚴密、條文繁復的禮典,有體例完整、疏而不漏的“正律”,有大量的以禮俗為中心的成文和不成文的家法族規、鄉規民約等。對于“禮法”一詞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有學者認為,“禮法”是一個法哲學范疇,也是一個治理概念。“禮法之治”這樣一種治理模式,既發揮法律剛性規范功能,又發揮禮儀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時尊重民間事務自理自治習慣,體現了中國法律文化的特色,也彰顯出傳統社會治理的特有智慧。
我國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和治國理論有自己的范疇、邏輯體系和發展規律。學者在研究中需要注意這些內容,避免簡單以現代的概念和范疇來加以裁剪、比附,努力使研究更為全面準確。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繼續在傳統法律文化這個園地中辛勤耕耘,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3、“你學習的樣子真美”
魏寅
61歲的萬雪琴,是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老年大學學員。今年3月,這所老年大學開通“空中課堂”,萬雪琴時間進行了注冊。白天要照顧外孫女,她就利用空閑看時間短、集數少的課;晚上10點以后,就看時間長、集數多的課。平均每天學3—5門課,一個多月以來,她已經學完了茶藝、隸書、楹聯等多門課程。此外,萬雪琴還給同學推薦優質網課,并組織交流互動,幫助大家增強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
荀子《勸學》有云,“學不可以已”。學無止境,而之所以要“勸學”,是因為養成學習自覺并不容易。每天學4—6個小時的萬雪琴則相反,她不僅不需要別人“勸學”,就連女婿“勸她少看會兒”都不聽。她說:“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到了這個年紀睡得少,有時間可以多學些知識。”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學一生而不是學一陣的品質,難能可貴。
近段時間以來,像萬阿姨這樣走紅網絡的“學習達人”還有不少。在武漢的方艙醫院,一位年輕人躺在病床上專心看書;在河南洛寧,一個初中女孩每晚去村委會“蹭網”,不落下一門功課;在湖北五峰,一名小學生在鹵味店里的案板下,聚精會神上網課……一個個動人場景說明,無論身處何地、條件怎樣,只要想學習,就沒有什么能阻擋人們汲取知識的腳步。正如網友所說:“你學習的樣子真美。”
一個家住珠峰腳下的大二男生,為了不錯過每一次和老師“面對面”上課的機會,每次都要騎摩托去找網絡,來回近6個小時。學習是自我提高的機會,不浪費每個機會,就要更自覺一些、更主動一些、更自律一些。認真學習有用的知識,理應困而學之、學而不厭。
有人說,學習是“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疫情給人們帶來了不小沖擊,原有的生活節奏打亂了,原本的學習計劃擱淺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人們對學習也有了新認識:在線教育成為傳統教學方式的一個有益補充,知識供給更豐富、知識獲取更便捷;烹飪、維修、手工等技能增長為生活添加一抹亮色,以勞動樂趣充實身心。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不是“被迫成才”,而更樂意“自愿成長”,不負居家時光,用樂觀、豁達心態迎接挑戰和機遇。
古人云,“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我們的事業發展沒有止境,學習就沒有止境。每個人都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積跬步以至千里,“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就能早日建成。